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admin 网球赛事

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图书馆里,我们见到了正在埋头研读法学典籍的费若秋,这位曾经在法国剑坛掀起风云的中国运动员,如今已褪去战袍,换上常春藤盟校的校服,开启了人生新篇章。

从剑道到象牙塔:一个不寻常的转型

费若秋的转型令人惊叹,去年九月,这位曾在国际剑联世界杯系列赛中屡获佳绩的运动员,正式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一名新生,当我们问及这个重大决定时,她微微一笑,手指无意识地做出一个熟悉的握剑动作。

“许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离开赛场,”费若秋说,“其实这不是离开,而是拓展,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竞技技巧,更是思考的方式,在法律领域,同样需要战略思维、快速反应和坚定不移的意志。”

在巴黎训练期间,费若秋就已经开始为这个转型做准备,每天高强度的训练结束后,当其他队员休息时,她总是拿出法律书籍自学到深夜。“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,只要你愿意挤,总还是有的。”她引用鲁迅的名言说道。

跨洋求学:文化碰撞与新视野

从浪漫的塞纳河畔到喧嚣的纽约曼哈顿,费若秋经历了不小的文化冲击。“法国和中国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,都重视饮食文化和生活艺术,而美国,特别是纽约,则是完全不同的节奏。”她描述道,“这里每个人都在奔跑,仿佛永远在追赶什么。”

在哥大的第一学期,费若秋选择了国际体育法作为主修方向,这让她能够将过去的运动员经历与现在的学术追求完美结合。“体育是无国界的语言,而法律是维护这种语言交流秩序的框架。”她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。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法学院教授安德森·米勒对这位特殊的学生赞不绝口:“费若秋带来了独特的视角,她不仅理解书本上的法律条文,更亲身体验过国际体育竞技中的规则应用与冲突,这种实践经验是无可替代的。”

平衡之道:学业与未了的剑缘

虽然已经是一名全职学生,费若秋并未完全放弃击剑,在哥大的击剑馆里,我们看到了她指导校队队员的身影。“每周我会来两次,主要是帮助纠正队员们的技术动作。”她解释说,“这让我保持与这项运动的联系,同时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。”

哥大击剑队主教练威廉·陈感激地表示:“费若秋带来的不仅是世界级的技术,更是一种职业运动员的思维方式,队员们从她那里学到的,远不止如何得分。”

费若秋还参与组织了哥伦比亚大学与中国高校的体育交流项目,促进中美青年通过体育建立更深的理解与友谊。“体育曾经让我走向世界,现在我希望通过体育搭建更多沟通的桥梁。”她说。

未来规划:连接东西方的体育法律之桥

谈到长远规划,费若秋的眼睛闪烁着光芒:“我希望能够成为连接中国与国际体育法律体系的桥梁,随着中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,需要既懂中国国情又了解国际规则的专业人士。”

她正在筹备一篇关于国际体育仲裁中文化差异影响的论文,计划在下学期的法学评论上发表。“东方与西方对体育争议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存在差异,这种差异往往被忽视,却对仲裁结果产生重要影响。”费若秋解释道。

哥大法学院已经邀请她毕业后参与一项跨国体育法律研究项目,该项目由世界体育法律协会资助,旨在比较研究各国体育法律体系的异同。

致年轻运动员:多元发展的可能性

费若秋的经历为年轻运动员展示了职业生涯的另一种可能性。“运动员的职业寿命相对短暂,但体育赋予我们的能力和品质却可以受益终身。”她建议年轻运动员在专注训练的同时,不要忽视文化学习和个人兴趣培养。

“体育训练培养的专注力、纪律性和抗压能力,在任何领域都是宝贵的财富。”费若秋说,“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鼓励更多运动员思考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。”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在采访的最后,费若秋带我们参观了哥大法学院著名的阶梯教室,站在讲台前,她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另一种赛场——在那里,不是用剑,而是用智慧和知识,继续她连接东西方的使命。

夕阳西下,费若秋背起书包匆匆赶往下一堂课,从剑客到学子的转变已然完成,但她的人生赛场,才刚刚扩展至全新的维度,在哥大的求学路上,这位旅法归来的剑客,正以同样的决心和优雅,挑战着人生的又一个高峰。

0 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