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
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厅内,十几个孩子正手持花剑,在银白色的剑道上移动、突刺,金属碰撞声、脚步声与教练的指令交织,映衬着口罩上方一双双专注的眼睛,这里是2025年北京青少年击剑训练营的日常场景,也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近两年来投入最多心血的园地。
“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冠军,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击剑运动的本真快乐。”王钰在接受专访时表示,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,北京市击剑协会推出“重返剑道”计划,通过创新课程设计、心理疏导和赛事改革,帮助青少年击剑爱好者重新建立与这项运动的情感联结。
重回剑道的挑战
2022年至2023年间,北京击剑运动经历了艰难时期,协会数据显示,全市青少年击剑注册人数从2019年的3800余人下降至2023年的2100人,近45%的流失率令人震惊,更令人担忧的是,持续的训练中断导致许多孩子技术生疏、兴趣减退,甚至产生心理障碍。
“最长停训期达到半年,这对需要持续训练的击剑运动是致命打击。”王钰回忆道,“当我们重新开放训练馆时,发现很多孩子不敢上前对抗,甚至害怕穿戴击剑服,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心理重建的挑战。”
协会调研显示,7-12岁年龄组的运动员中,有超过30%表现出不同程度的“重返障碍”,包括对近距离对抗的恐惧、技术信心不足以及训练专注度下降。
创新课程重塑兴趣
面对这些挑战,王钰带领团队开发了“阶梯式重返课程体系”,该体系将技术训练与游戏化元素结合,降低初期对抗强度,注重基础动作的趣味性训练。
在丰台区某击剑馆,10岁的李晓雨正在参加“剑客闯关”课程,她不需要立即与对手正面交锋,而是通过击打移动靶标、穿越障碍赛道和完成技术动作挑战来获得积分。“这比直接对抗有趣多了,”晓雨笑着说,“我现在不再害怕被击中了。”
王钰解释说:“我们设计了六个进阶阶段,从单人技术练习到有限距离对抗,再到全距离比赛,每个阶段都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奖励机制,让孩子们在成就感中逐步重建信心。”
协会还引入了VR击剑训练系统,让学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练习攻防技巧,减少初期的身体接触担忧,数据显示,采用新课程体系的俱乐部,学员保留率提高了35%,训练出勤率稳定在85%以上。
心理支持体系
除了课程创新,王钰特别强调心理支持的重要性。“击剑是一项需要勇气和决断力的运动,长时间的隔离和训练中断不仅影响技术水平,更削弱了孩子们的竞争心态。”
协会与运动心理专家合作,开发了针对青少年击剑运动员的心理恢复课程,这些课程通过团体活动、情景模拟和个别辅导,帮助小剑客们克服恐惧、重建自信。
朝阳区一名家长表示:“我的儿子曾经非常热爱击剑,但停训后再也不想踏进剑馆,经过心理老师的引导和渐进式训练,他现在重新找回了对这项运动的热情,最重要的是,他学会了如何面对挫折。”
赛事改革与交流拓展
2024年以来,北京市击剑协会对青少年赛事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,传统淘汰制被改为分组循环制,确保每位小选手都能获得更多比赛机会,比赛还增设“进步奖”“体育精神奖”等技术之外的奖项,鼓励不同水平的参与者。
“我们减少了早期专项化竞争,强调基本技能和运动精神的培养。”王钰表示,“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体验比赛的乐趣,而不是只有顶尖选手才能享受竞技的快乐。”
2025年暑期,协会还组织了京津冀青少年击剑交流营,让三地的小剑客们共同训练、比赛和互动,来自天津的12岁选手张子涵说:“这是我两年来第一次参加跨省市活动,认识了这么多喜欢击剑的朋友,真是太开心了!”
未来的发展方向
随着“重返剑道”计划的深入推进,北京青少年击剑运动呈现复苏态势,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,全市青少年击剑注册人数较2023年增长28%,训练场馆利用率恢复到2019年水平的90%以上。
王钰指出,未来协会将继续优化课程体系,重点培养基层教练员,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心理辅导水平,协会还将推动击剑运动进校园计划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这项“绅士运动”。
“我们正在开发校园击剑普及课程,简化装备和规则,让它在体育课上也能开展。”王钰透露,“击剑不仅能锻炼身体素质,还能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、礼仪规范和抗压能力,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品质。”
在俱乐部的训练厅里,孩子们正在进一场友谊赛,虽然他们的技术还不够娴熟,但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专注和快乐的光芒,场边的家长们不再是焦虑地记录比分,而是为孩子每一个进步鼓掌喝彩。
“看,这就是我们想看到的。”王钰微笑着说,“当孩子们纯粹地享受击剑带来的快乐时,这项运动的未来就充满希望,我们不需要每个孩子都成为冠军,但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剑道上找到自信、友谊和成长的快乐。”
随着新一轮训练课程的开始,更多孩子穿上击剑服,拿起剑具,走向那条银白色的剑道,在那里,他们不仅学习如何进攻和防守,更在学习如何面对挑战、尊重对手和享受运动——这些将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财富。